作品資料
導演|Christopher Nolan
編劇|Christopher Nolan
原著|Kai Bird、Martin J. Sherwin《美國普羅米修斯: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》
主演|Cillian Murphy
類型|傳記
年份|2023
產地|美國
片長|180分鐘
預告片
榮譽
第81屆金球獎最佳影片、最佳導演、最佳男主角、最佳男配角、最佳原創配樂獲獎。最佳女配角、最佳劇本、電影與票房成就提名
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、最佳導演、最佳男主角、最佳男配角、最佳原創配樂、最佳攝影、最佳影片剪輯獲獎。最佳女配角、最佳改編劇本、最佳音效、最佳美術設計、最佳服裝設計、最佳妝髮設計提名
奧本海默簡史
1904年奧本海默出生於紐約,為猶太人。
1925年於哈佛大學化學系畢業,前往劍橋大學深造。
當年拉塞福在劍橋領導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為國際著名物理研究中心,前任實驗室領導者為赫赫有名的湯木生,奧本海默在劍橋的老師是實驗物理學者布萊克特,奧本海默在求學時發覺自己喜歡理論物理,對於實驗物理不感興趣。
1926年,丹麥理論物理學家波耳前去劍橋大學,奧本海默與他交談後,對於研究理論物理充滿熱情,同年,奧本海默在一次參訪萊頓大學的機會中,認識了哥廷根大學物理系主任玻恩,後來決定轉學到德國哥廷根大學,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包立、海森堡、費米,也是同期的哥廷根大學校友。
1927年奧本海默取得博士學位,歸國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帕莎蒂娜加州理工學院任教。
1930年代,美國經濟大蕭條。
1934年希特勒掌權,部分在德國的猶太裔教授被迫離開德國,其中包含玻恩。
1936年奧本海默愛上瓊塔特洛克,她研讀心理系,是個共產黨員,在她介紹給奧本海默認識的好友中,有許多人也是共產黨員。此外,奧本海默曾透過共產黨員,向西班牙內戰中的援助團體捐款。
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立,美國國內掀起反共產黨的激烈聲浪。這年,奧本海默與瓊分手、與凱瑟琳相識。
1930年代末,奧本海默發表中子星相關研究,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論文之一。
1940年奧本海默與凱瑟琳結婚,凱瑟琳是位生物學家,她在這之前已有三段婚姻。
1941年日本轟炸珍珠港,美國參與二戰。
1942年奧本海默擔任曼哈頓計劃重要領導者之一,選定海拔2500公尺左右的洛斯阿拉莫斯為研發基地。由於保密問題,在招募科學家時不能向他們告知研發的目標是什麼,且要求未婚的科學家只能隻身前來。
1944年選定新墨西哥南部沙漠為內爆式原子彈「胖子」試爆地,奧本海默將此次試爆命名為「三位一體試驗」。
*三位一體取自約翰堂思的十四行詩
1945年4月羅斯福總統病逝,杜魯門接任總統,4月底希特勒自殺,德國在一週後投降。
1945年5月奧本海默作為科學部代表之一,向規劃核政策發展的過度委員會報告原子彈的威力。
1945年6月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們擬了一份核武使用意見書,奧本海默在上頭簽名,意見書中提到科學家在立即使用核武上沒有一致的結論,但第一線人員認為應該以演習取代真正的攻擊。
1945年7月16日清晨為「胖子」試爆日,試爆日前幾天一個小型模型試爆失敗,相當打擊士氣。當天天氣相當糟糕,在這種天氣條件下,試驗場極可能受到嚴重核污染,所幸在4點雨停了,而奧本海默將試爆延至清晨5點半。
奧本海默回憶試爆成功時,自己內心想到《博伽梵歌》中的「我成了死神,世界的毀滅者」。(電影更改為奧本海默在與瓊交歡時唸出此話)
同日,杜魯門於德國出席波茨坦會議,陸續接獲原子彈試爆成功的密報。
*試爆日前幾天,奧本海默與凱瑟琳約定成功後會以暗號「可以收床單」告知她好消息(電影有演到這段,並在這之後以「今天別收床單」為暗號告知妻子聽證會的結果失敗)
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軍事要地廣島投下名為「小男孩」的原子彈,縱使死傷慘重,日本仍不投降。
1945年8月9日美國於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「胖子」。美國原本計畫投在小倉,但因雲層太厚,所以投在長崎。五日後,日本投降。
1946年原子能法案通過,隨後成立原子能委員會取代曼哈頓計劃,在此委員會下設立顧問委員會,由David Eli擔任主席,他邀請的第一位顧問就是好友奧本海默。
1947-1966年奧本海默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。
1948年奧本海默登上時代雜誌封面,被稱為原子彈之父。
1949年二戰後美蘇兩國軍備競賽,蘇聯成功製造出原子彈,加深美國的反共情緒,部分政治人物認為有間諜洩漏原子彈的機密。這年,泰勒和史特勞斯要求研發威力更強的氫彈,但原子能委員會和全國性顧問團多數成員反對。
1950年代美國反共熱潮,麥卡錫主義盛行。
1952年曾被奧本海默當眾羞辱的史特勞斯接任原子能委員會主席。泰勒成功試爆了氫彈,被譽為氫彈之父。政界關於奧本海默叛國的謠言四起,認為他與共產黨關連密切,是蘇聯的間諜。
1953年原子能委員會起訴奧本海默叛國,自4月起進行為期一個月秘密且不公正的審判,6月原子能委員會通過剝奪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,事實上在1942-1955年間都有人秘密跟蹤並竊聽奧本海默。
1963年奧本海默為費米獎獲獎者,由美國總統親自頒獎(電影中奧本海默晚年的那場頒獎典禮)。
1967年因喉癌去世。
參考資料:陳劭芝、許興勝. (2022). 戰爭終結者歐本海默. 崧燁文化.
劇情心得
融合與裂變
導演在片頭下了兩個標題,其一是融合,其二是裂變,並在片中使用彩色影像表現「融合」,使用黑白膠片表現「裂變」。
核能反應分為核融合與核分裂,而片中將核反應的分類擴大為奧本海默人生裡的所有矛盾,彩色部分是他接受的勝利,黑白部分是他得到的悲劇,為他帶來榮耀與自豪的研究,也帶來了災難與自責。
量子力學說光有粒子性也有波動性,即使是無生命的物理學都有如此矛盾的事實,更何況人性?然而,奧本海默面臨的問題,是大家都不給他轉圜餘地,強迫他給出一個標準答案。
面對諸如「該不該投下原子彈?他的弟弟、情人、好友都是共產黨員,那他是不是支持共產主義?」之類的問題,片中採用獨特的時間軸敘事、大量的人物特寫、眾多的人物對話和宛如律政劇的聽證會,展現奧本海默情感的矛盾。
畫龍點睛的音樂
我在電影院欣賞本片時,除了視覺效果之外,最為過癮的是音效。
好比奧本海默理解量子物理學世界時,使用優雅的音樂,表達他懂得聆聽且感受專屬於物理的旋律,這是專屬於物理學家的浪漫。
好比原子彈試爆時的前十秒,採用緊湊且音量大的音效,給予驚悚駭人的氣氛,而在爆炸的瞬間完全無聲,使用全然的安靜顯示原子彈的威力,畫面上萬籟俱寂、一片刺眼的亮光襲來。
好比投擲原子彈於日本後,日本滿目瘡痍到宛若世界末日,美國國民踏步且喜悅歡迎奧本海默的聲響,音量大到彷彿是爆炸在主角身上的炸彈,象徵著他意識到,自己主持的研究結果成功之後,對於人類的傷害。
奧本海默深知核彈對於人體生理的傷害是不可逆的,而核武的發展也是不可逆的。
全片感想
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,沒有什麼遺珠之憾,是讓我看得很開心的一屆,其中,《奧本海默》橫掃了諸多獎項,我都覺得實至名歸。
我認為電影《奧本海默》是每個人都應該一看的電影,雖然長達三個小時,但劇情緊湊,完全不會讓人覺得無聊,反而使人捨不得漏掉任何一段精彩。
由於是傳記電影,原本我以為結局會是奧本海默辭世,但是導演並沒有如此死板,而是以愛因斯坦和奧本海默的對話為結束。
片中愛因斯坦的定位是個睿智的人生導師,他說:「當他們決定不再折磨你的時候,就會請你吃鮭魚和馬鈴薯沙拉,頒給你徽章、邀請你演講,要記得那不是為了你,而是為了他們自己。」
這是電影的終點,也帶給了觀眾濃烈的尾韻。人際關係就像戰爭時期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,有些看似大愛的事情,不過是出於自私。
好久沒這麼醉心於一部電影的我,甚至在觀影後,以一天的時間閱讀完奧本海默的傳記,發覺書本上的文字都更具溫度且生動地浮現,也更加佩服能以三小時就說好這個人物所有重大故事的導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