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出走日記》有個普世價值觀,便是個性迥異的男女老少,都有著對於愛的強烈渴望,這裡說的「愛」,不是甜滋滋的愛情,而是讓人不再孤單,讓人內心被填滿,也讓人更加溫柔成熟的愛。
綜觀整個劇情走向,會發現一開始的三兄妹只是被動渴望得到愛,而最後都成為了值得被愛的人。改變他們的,不光是人生裡一個迎面走來、適合自己的對象,更有著他們對於自我越發透徹的了解。
以下來說說三兄妹各自受困的心境。
琦貞:高齡未婚的焦慮
我認為琦貞最大的問題不是對於戀愛的極度渴望,而是她受困於世俗認為未婚者晚年會孤苦無依的框架,並因此而焦慮。
抱怨通勤太累、工作太累、自己衰老得太快,她覺得自己應該活在朝鮮時代,接受媒妁之言的配對,而不是活在戀愛市場自由的現代,讓別人替你打分數。
她立志在冬天隨便找個對象談戀愛,不管是錢還是男人,如果能擁有些什麼,自然而然會變得善良。陷入戀愛的琦貞對生活充滿熱情,也變得溫柔,不光是體貼泰勳,也照顧到泰勳的女兒宥琳,泰勳就說自己喜歡琦貞的原因是,她會要他放鬆休息一下。
「大人們失去媽媽的時候也會難過嗎?」從宥琳的成長和轉變也能看出愛的一種面向,一開始的宥琳認為父愛應該是全然佔有的,在目睹琦貞經歷母喪之後,宥琳稍微接納了琦貞,願意給予爸爸一些空間。
廉父說,如果結婚不會更好的話,一個人過日子也可以。若是琦貞可以從傳統觀念中解放,即便最後沒有和泰勳步入禮堂,那也不會再為感情慌張。
昌熙:沒有道別的遺憾
我認為困住昌熙的,是每一段感情都沒有與人好好道別的遺憾。比方和藝憐分手的時候,兩人只是大吵一架,比方送走離世的媽媽時,只是見到遺體,而沒有聽到遺言。
昌熙擁有憨厚老實的外表,對於世間萬物有著獨特的洞見和悟性,聽似與同儕聊天打屁的話語,反面一想其實富含哲理,他信奉著物以類聚是一種科學。
「她是會想推著嬰兒車送小孩去上幼稚園的那種女人,但問題是我沒辦法那樣做,這就是我的困境。在不能解決困境的狀態下,一直跟女生交往,下場就是會不停地分手。」
面對女同事的告白、偶遇被高級車吸引的藝憐,昌熙擁有更多正視錯誤、檢討自己的機會,也意外成為陪伴賢雅前男友度過生命最終一刻的人。由於走錯教室,陰錯陽差之下,昌熙參與了禮儀師培訓。
雖然昌熙和賢雅最後還是分手了,但是相信越加成熟的他們,在分手前曾經有好好溝通、好好道別。
美貞:喪失存在的意義
「我在演戲,演一個被愛的女人、演一個沒有缺點的女人,現在的我正愛著某個人,正得到某個人的支持。與其因為你不在身邊而感到疲憊,因為想著你而獲得能量,是不是更難能可貴呢?」
美貞在腦海中打造出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對象,因為沉浸在愛裡,生活就有了力量。出於希望內心被填滿,所以要求具先生崇拜她,出發於崇拜的愛,在意義上超越愛情,卻又沒有愛情來得有負擔。
因為,崇拜是接受對方沒有道理又死心塌地的喜歡,而且你不需要去衡量對方的愛,只要享受被崇拜的目光即可。
在我看來,困住美貞的,是她總透過證明他人的差勁,來作為自己存在意義的想法,因此她與人交往的過程中,免不了懲罰與報復。
美貞也是個仰賴他人給予她肯定,才能肯定自己的人,所以在得到他人否定的時候,特別敏感,所幸,在最後她的理想實現了,遇見具先生之後,她的心裡全是愛,能感受到的也只有愛。
「有些眼神意味著你不夠好,它讓人覺得自己渺小,像個微不足道的人,也讓我們感到疲憊、生病,甚至為了找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,而一頭栽進去。」
結論
《我的出走日記》結局屬於開放式結局,坦白說,它開放到我第一次看劇時完全看不懂。
重看了一次之後,才約略能體會到編劇想表達生活是福禍相倚,大多時候,事情不會有客觀性的好轉,只有主觀性的變好。
就像主角的最終一樣,我們還是在生活裡載浮載沉,彷彿安慰著現在受困的人,等到下一個春天,一切就會變好的。